编按:孩子在可以自行判断是非对错前,父母便进行调教,会给孩子的人格形成、往后人生的态度产生极大的影响。但也因为如此,父母原本是为了孩子能在社会生存而进行的教育,日后随著场合的不同,反而让孩子自身的发展受限,成为负面的束缚。(本文摘自《才能的真相》一书,以下为摘文。)
心理学中有一个名为“拮抗禁止令”的词。
大人、家长和老师,常常会禁止或限制孩子只能做某些事,例如要好好念书、不要乱花零用钱。特别是家长,在孩子出生的瞬间,就已经默默的调教孩子,让孩子为了生存而强制遵守某种守则、价值观。这种守则和价值观就是所谓的拮抗禁止令。例如不可以什么东西都放进嘴里、不可以弄脏环境、要耐住性子、不可以大声喧哗、如果喜欢的话就要笑出来......等等。
这类教导从幼儿期就已经深入孩子的心灵,所以家长才能不用言语就对孩子传达信息。如此教导下,孩子的身心就会往家长规定的模式逐渐成长。孩子在可以自行判断是非对错前,父母便进行调教,会给孩子的人格形成、往后人生的态度产生极大的影响。
但也因为如此,父母原本是为了孩子能在社会生存而进行的教育,日后随著场合的不同,反而让孩子自身的发展受限,成为负面的束缚。
这种拮抗禁止令通常有五项特征和十三大禁止令,五项特征为:
一、要求完美。
二、让他人高兴,使其满足。
三、要努力。
四、变得坚强。
五、做事要快。
十三大禁止令(孩子成长后,从幼儿时期开始由家长给予的信息)是:
一、“没生下你就好了”、“如果没有你的话”这类的话语,是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孩子身上,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生存的价值,结果可能会使孩子自暴自弃、滥用酒精饮料、药物、性观念出现偏差。
二、“不许做○○事”、“不许实践○○事”家长太过严厉,过度保护、干涉孩子的行动,会让孩子长大后,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,成为只会等待指令,做事欠缺积极性,遵从他人的意见的人。
三、“不要成长”、“不要脱离家长独立”不但过度保护,而且太宠爱,就会让孩子在心智没有成长的情况下,成为什么都不会的大人。这一类的孩子容易有恋父、恋母情结。
四、“不许感受事物”、“不要将感情表达出来”家长要求孩子忍住情绪,无视外界事物,养成无所欲求、压抑感情的习惯。由于孩子不会表达感情,导致不关心外界事物、不受感动、不表达哭泣、愤怒的情绪,缺少表情上的变化。
五、“不许认同自己的性别”家长会说“其实我比较想要男孩”、“当女生太可惜”等等,造成孩子否定自己的性别、身分。同性的友人变少、不擅长和同性的团体来往,所以容易被周遭的评价、常识、社会,影响价值观。
六、“不许小孩子气”、“身为哥哥就该懂得忍让”因为家长常常这样督促孩子要有独立心,不让孩子在生活中自由行事,进而形成太过强烈的责任感,所以会用既定且绝对的框架,限制自己的思考。这样的孩子,有时会对宴席上料理的取用量、人际间的身分阶级特别在意。
七、“不许靠近我”家长常会说出“我现在很忙”、“等会儿再说”、“给我安静”,和孩子之间产生疏离感,也拒绝和孩子沟通交流,造成孩子不对任何人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,所以会忍耐负面情绪,一个人承受烦恼、压力。
八、“不许思考”有些家长会用充满威胁的口气,怒斥孩子“闭上嘴给我听好”、“敢顶嘴你就完了”,不准孩子思考要求是否合理,导致孩子无法进行有逻辑的思考、冷静的判断,变得很容易相信没根据的事物。
九、“不许成功”孩子成功时不会加以赞扬,孩子失败时也不会加以安慰、鼓励。并在重要时刻称孩子为没用的家伙,让孩子的心灵充满挫折后,就会觉得自己的人生不会成功,并且对自己的评价很低。
十、“不许要求自己想要的事物”单亲家庭中若家长生病、经济困难,家长就会要求家人忍住欲求,使得孩子不敢要求家长买东西,结果变成很多事物习惯礼让他人、借钱、用钱讨好他人,将自己内心的欲望压抑住的人。
十一、“不可以让身体健康”有些人很喜欢生病时,家长温柔的对待,或是喜欢照顾病弱的家长、兄弟姊妹。这种人会透过生病、受伤、突然或怪异的举动来博取家人同情,且毫不在乎自己的身体健康。
十二、“不可以成为我重视的人”孩子不管做什么,家长的反应都很平淡、不认同,让孩子开始认为,自己不可以成为他人重要的存在,然后让自己在同侪中变得不起眼,并且回避责任。虽然这种性格的人身为部属时,可以发挥辅助他人的实力,可是一旦成为他人的主管时,就会显得畏首畏尾。
十三、“不可以和他人扯上关系”、“不可以成为他人的同伴”、“要身处于孤独之中”、“不可以跟那个孩子玩”、“你去跟这个小孩玩”等等家长为孩子选择朋友,或是当自己是孩子的代言人,这会让孩子没有相同年龄层的朋友,而且因为孩子不懂如何发表自己的意见,导致无法融入团体当中。
看完这十三大禁止令,你会不会感到很惊讶?
某种意义上,这些禁止令就像家长依照本能,对孩子施展出来的魔咒,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束缚自己的判断力。另外,在家长同时发出许多禁止令时,孩子不断被家长否定后,不但会对事物的看法产生矛盾,也会在判断上陷入混乱。孩子会因为想让家长喜欢自己、认同自己,而自我说服“错的一定是我”。这么一来,孩子的心理就会产生“遵守禁止令就等于帮自己获得存在的证明”这种想法。
重点摘要:
家长的禁止令,会限制孩子的判断力。
本文由:yobo手机网页版 提供